韩信是怎样被杀的?刘邦分封的诸侯中有两个韩信,一个是韩王韩信,一个是淮阴侯韩信。
韩王韩信是个菜鸡,他在和匈奴打架的过程中,被人家放学后堵在校门口收保护费。
于是,他便背叛了刘邦,加入了匈奴人的阵营,结果被刘邦手下柴武给斩杀了。
淮阴侯韩信恰恰相反,这是一个猛男,打败天下无敌手那种。
结果,因为能力过高,遭到吕后、刘邦他们猜忌,最终被陷害暗算。
第一个韩信实锤造反了,而淮阴侯韩信是否想要造反,这却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。
为了方便区分,接下来,我们讨论的韩信,专指淮阴侯韩信一人。
《史记》中记载,韩信的罪名是造反,而整件事情要从韩信和陈豨的一次谈话说起。
当年,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,他前来和韩信告别。
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了所有人的耳目,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,然后满怀心思的神色对陈豨说:“我有些心里话想对你说,你愿意倾听吗?”
陈豨答道:“将军你我之间不必客气,你但说无妨。”
“公之所居,天下精兵处也;而公,陛下之信幸臣也。人言公之畔,陛下必不信;再至,陛下乃疑矣;三至,必怒而自将。吾为公从中起,天下可图也。(大意你现在危险了,表面上看你得宠了,实际上只要刘邦对你起了疑心,你就在劫难逃,不如我们合伙造反吧,那样天下就是我们的。)”
《史记》的记载相当有意思:陈豨素知其能也,信之,曰:“谨奉教!”
后来,陈豨造反了,韩信眼看老伙计等不及了,竟然先反了。
于是,他便写信告诉陈豨:你不要着急,我马上找人去攻打吕后,助你脱困。
事情在这儿,其实就已经有点不像兵仙该有的大局观了,他这里都已经打算造反了,结果韩信却在接到吕后的旨意过后,孤身前往长安,最后导致惨死的结局。
二、韩信可能谋反吗韩信被杀这里,相当蹊跷,以韩信的能力,如果他真的要造反,是完全有能力起兵抢先吕后一步,击败对手。
可韩信,却在打算谋反的时候,不带兵马,独自去见他想杀的人,这里未免过于贬低韩信,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想要欲加之罪的感觉,仿佛造反这件事,就是为了杀韩信师出有名一样。
《史记·卷九十二·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》记载,韩信被杀前,说了一番话:信方斩,曰:“吾悔不用蒯通之计,乃为儿女子所诈,岂非天哉!”
史记前后的记载自相矛盾了,该书一边说韩信造反属实,都布置妥当了,结果却傻乎乎送上门被杀。
而临死前,韩信却说:早知道我会死,我就该听蒯通的话造反了。
这哪里像一个已经造反的人该说的话呢?
张良保不了韩信,韩信的死是必然的,怪就怪他能力太强,强到了让皇帝都感到恐怖的程度。
刘邦一生最大的对手是项羽,项羽死后,刘邦终于完全拥有了天下。但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那个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韩信,就开始成为了刘邦最大的威胁。韩信的存在,也成为了导致刘邦不安的最大因素。
而韩信这个人,能力虽然很强,但是却没有自保之明,而是仗着功劳大,以为就可以得到特殊的待遇,谁也不肯放在眼里,怪不得一直得不到刘邦的真正信任。
在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,一出场就向刘邦索要大将军的职衔,当然,这个还不算问题,毕竟能者高配吧。可是后来,韩信的野心就有点藏不住了。比如在攻入齐地的时候,韩信就放着刘邦被项羽围困而不救,反而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。后来韩信虽然得到了齐王之位,但是刘邦与韩信的过节算是彻底结下了。
韩信之死,其实就是刘邦为了稳固皇位的阴谋。韩信封楚王不久,就被告发谋反。而鉴于韩信在军中以及众多开国大将之中崇高的威望,刘邦用计捉拿了韩信以后,并没有急着杀死韩信,而是将其释放,降为淮阴侯,以此逐步削弱韩信的影响。等到陈豨谋反的时候,刘邦借亲征之机,终于用吕后和萧何之手杀死了韩信,夷三族。
吕后和萧何杀韩信,肯定是在刘邦的首肯之下才杀的,并非擅自做主,否则不会这么顺利。而利用吕后与萧何之手,刘邦就会出现缓冲的余地,可以最大程度减轻其他开国重臣对刘邦和汉朝的猜忌,从而避免群雄皆反的情况。
不过,所谓的“见天不杀、见地不杀、见铁不杀”,其实是无中生有的,韩信所处的境遇,早晚难逃一死,谁也保不了。就算刘邦有这样的承诺,至于刘邦要不要践行诺言,也取决于刘邦。当然,在维护皇权的问题上,如果刘邦放过了韩信,那才是奇迹。
史书记载,刘邦平息陈豨叛乱回来后,吕后对他说:我把韩信杀了。刘邦的表情很耐人寻味:且喜且怜之。这就说明刘邦希望韩信死,只不过是稍感可惜而已。
由此可见,韩信之死不过是刘邦与吕后演了一出双簧罢了,明显是吕后做了一件刘邦想做但又不好意思做的事情。既然有刘邦的默许,自然也谈不上抗旨一说。
刘邦从来就没有对韩信放心过,用着、防着、怀疑着。每当刘邦打光了兵马就把手伸向韩信,好多次韩信还在睡梦中兵马就被刘邦调走了,韩信连拒绝的理由和机会都没有。刘邦之所以这样做,一举两得,既解决了自己的兵源问题,又不给韩信形成尾大不掉的机会,可以说是高明至极。
刘邦称帝后,马上把拥有73座城池的齐国从韩信的手中夺了过来,直接转手给了长子刘肥。为了安慰韩信那颗受伤的小心灵,刘邦又象征意义的封了韩信一个楚王。仅一年后,楚王也不让当了,直接以谋反的罪名抓回京城,放在眼皮底下看着。所以刘邦一直在朝信的头上罩着一张无形的大网,随时都可以把网一收,韩信束手无策。
最终韩信幡然醒悟,但是为时已晚,此时的自己就像是一只被拔光牙齿的猛虎,只能在笼子里焦燥不安的转着圈。既然是老虎,刘邦自然不会放心,虽然没有了牙齿,但爪子一样可以伤人。但是,此时的刘邦很为难,如果把老虎留下,可能后患无穷,因为这只老虎正值壮年,自己死后怕没有人能看的住。如果把老虎杀了,但又怕遭人诟病,毕竟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,很大程度上都是这只老虎的功劳。怎么办呢?丢给老婆吕后处理,知妻莫若夫,吕后心狠手辣,这点小事根本不在话下。
韩信知道自己离末日不远,于是联络已经起兵的陈豨,想做最后的拼死一搏,结果不慎走露风声,正好给了吕后擒杀他的理由。韩信一辈子最感恩的人就是萧何,最信任的人也是萧何,这也是吕后可利用的一个人性弱点。所以吕后请萧何出马,把韩信诱骗到长乐宫,武士一拥而上把韩信五花大绑,之后投入麻袋,悬于长乐钟室。这时,一群手持长竹竿的宫女鱼贯而入,韩信仰天长叹,悔之晚矣。一顿竹尖大餐下来,兵仙战神已经被一群女人戳成了一面筛子。
总结:吕后为刘邦解决了后顾之忧,刘邦甚是欣慰,高兴还来不及呢,怎么会治吕后的罪呢!如果真有抗旨一说,吕后不会把韩信处理的如此干净利落、一气呵成。因为吕后抓住韩信后,一没有请示刘邦,二没有查实罪证,吕后之所以敢于擅自做主,屠戮功臣,原因再简单不过了,因为这是刘邦想要的结果。如此一来,所谓的“三不杀”圣旨即便属实,也不过是一张毫无意义的废纸罢了。如果刘邦去怪罪吕后,岂不成了笑话!
感谢朋友们的点赞、关注!
[娱乐综合]编辑:小新2023-05-05
大家都认为《兰亭序》是天下第一行书,谁能说不是呢?真迹谁都没看过,所以都人云亦云。《兰亭序》很优美,圆润妍丽,笔法多牵丝,一气呵成,浑然一体。但也多了不少曲折盘绕,直接牵带的少,现代人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夏天2023-05-05
秦始皇的爹是谁啊?1.我认为秦始皇嬴政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始皇身世问题,司马迁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里说秦始皇是子楚的儿子,又在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里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,看来司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小新2023-05-05
61尊王宾像为什么没有头?首先,提问这个问题的人一下子就搞错了三个点。第一点,严格来说,无头石像不是在武则天坟前,而是在乾陵的朱雀门外。乾陵不是武则天自己的陵,是她和丈夫唐高宗的合葬陵。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夏天2023-05-05
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,读书无用论现象分析:一,外在显性价值与内在隐性价值冲突。过于注重外在的看得见的价值,比如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并乐此不疲,排斥隐性的内在提高如阅读。这是一种价值偏斜,也是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嫣然2023-05-05
俄罗斯女人为什么结婚后会发胖?我在俄罗斯生活过一段时间,接触过大量俄罗斯人,亲戚家也有定居那边的,所以我来说下我的看法。俄罗斯盛产美女,这是举世公认的,俄罗斯女性多于男性,年轻的俄罗斯女…… 查看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