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地不仁、以万物为刍狗”这句话的厉害之处,在于引出了万千解读;我的观点是: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爱,任其自由发展。这较为符合老子“无为”的一贯思想。
持反对态度的人,主要理由之一是祭祀为非常神圣的事,不用真狗是对上天的大不敬,在古代是根本不可能,属胡说八道;理由之二是王安石有“黄狗伏花间”的诗句,“黄狗”是一种虫,那么“刍狗”也是一种虫,或者说是蝼蚁。说的貌似有道理,可惜只是推断和猜测。请看清代启蒙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魏源《老子本义》 :“结刍为狗,用之祭祀,既毕事则弃而践之。”言下之意, 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,专门用来祭祀仪式,祭祀完了,即属无用之物,被扔掉随便践踏,寓意不被关心,不受重视。
02 “仁”者何意一看到“仁”字,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被孔圣人视为最高道德原则、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的那个“仁”了。请问,道家学派奠基人老子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理念能相同吗?即使个别地方可能存在相似之处,但本质上还是有较大差别的。这里的“仁”是老子口里说出来的,我认为是“偏心”之意,并非孔子所言的“仁爱”。
明确了“仁”与“刍狗”的涵义,这句老子的著名论断即不难理解了。你还能说它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,用得着的时候给您盛装、用不着的时候弃之如履吗? 或更甚者,指天地冷酷无情,轻贱、蔑视万物,就像对待草扎的狗那样?
没错,刍狗是草扎的狗。在我等世俗的眼里,好像刍狗和真的狗差异很大,但处于老子“道”的角度,站在天地的广角上,两者真的区别那么大吗?!老子眼里的“天”“地”真的在意回报吗?真的“我”可以享用,草的“我”不能享用?!庸人自扰而已。
这样解读老子,就跟他作为“无为”思想的创建者的理念南辕北辙了。
“不仁”意即“不偏爱,不偏心”,就是“无为”!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爱,任其自由翱翔,这就是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的本意,方才符合老子《道德经》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 的终极论点。
诸子百家,蕴藏箴义。单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谈一点对诸子,对“道德经”,以及对题目这句话的理解。系统知道诸子百家,是从读冯友兰先生《中国哲学简史》开始。大学期间开设了“论语”课,“道德经”课,又细读了,也抄写了几遍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。随着一些生活经验的增加,对于诸子百家的理解更多一些。
百年中国时间不长,却有密集的历史沉淀在其中。单就对传统而言,打碎恢复再打碎再恢复就有那么几回,说还是显得轻巧,但其中的剧烈震动自是其中之人才可能感受至深,也是会持久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人与后来的人。而对于传统的真正对接,创造性转化(林毓生语)或许才是正途。这篇问答只谈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来反诸传统。
《道德经》里的原文还有下句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。天地博大无边,包含万事万物,可能还若黑洞,吸收万物来充盈天地,里面有时间空间(不止是人类所能理解的)。所以在天地面前,人世纠葛纷乱,社会风云变幻,均是一般,都会吸纳其间。面对常人,圣人亦是如此,万般人情均是一般,自会天地之理来处之。这种博大的精神里面就有对人,对天地状况的认识,在天地面前,人为弱小,当有谦卑之心,但另一方面,人也应感受天地博大,认识天地充盈于己。与人交流,与天地交流,或许也是通达之道。
对这句话的进一步理解来自去年二月份有几天时间,晚上散步,非常奇妙的感觉,脑袋一直在出现这句话,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”,给大学讲解“道德经”的老师发了短信,说了这种奇妙感觉。反诸于己,带来了通透豁达之感。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!这句话的本意,其实是非常具备道的意义的,就是在天和地这种至高的存在看来,世界一切,不管是人动物植物,甚至细菌,天和地都一视同仁,没觉得有什么区别。
只是,人类产生智慧后,觉得,天和地,怎么能这样对待人类了,太残忍了吧,毫无同情之心。
天和地,只是让世间万物,自行发展,顺应自然的,自然会存在,不顺应的,迟早会灭亡。
这就是“万物为刍狗”的真正含义。
如果人类继续一味的改造自然,不顺应自然,灭亡,只是迟和早的事情。
还有一个可怕的事情是:科技,自1920年左右开始,几乎没有进步;只是,更熟练一些罢了。
【表面的浮华比不上平等的尊重】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人生而不平等。所谓“仁者亲亲”,长幼尊卑,乃“仁爱”之“仁”。这是二元对立分的爱,是有区别对待的爱。
但天地之爱并不是这样的爱。天地眼中,万物是平等的。天地遵循的是“天道”——自然规律,而非“仁道”,所以说“天地不仁”。
为什么说天地“以万物为刍狗”呢?
刍狗是祭祀时用的以草扎成的假狗。它是一个假相、一个替代品衍生的幻相。
在天地看来,万物都是幻相,是本源幻化出来的一个相。天地不会不会把万物表面的差异当真,不会因为表面的差异区别对待,生于天地之间,一样都是要经历严寒酷暑、生长衰败,众生皆平等。
那么圣人是什么人呢?
圣人是看得出“刍狗”的人。
圣人知道每个人表面的外貌、身份、地位等等都是虚假的“刍狗”幻相。
如天地一般,知道万物皆是幻相,但不会轻视任何一样造物,万物皆为生命。同样,圣人也不会轻视、践踏任何一个人,因为每个人的本质也都是神圣的。
当看穿万物的表象,同等地爱惜一切生命,爱惜每一个人,我想那才是尊重的开始吧。
我在读本科时,吉大一位文学院的教授给我们师大的历史学院的学生讲经典导读,特别推荐了陈鼓应的解释:“天地无所偏爱,任凭万物自然生长;圣人无所偏爱,任凭百姓自己发展。”
那会儿听得云里雾里的,觉得讲得好有道理啊,接受就是。工作以后,把《老子》翻来覆去读了很多篇,读得越多,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越多,然后就去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,却仍然是一头雾水。
一句话,学术界对其到底是何意至今仍然莫衷一是;甚至连这句话中的某些字的认识都不一样,哈哈哈,学术界很有意思,后人很有意思。我们还是先把一些字眼的基本意思捋一捋吧。
“圣人”没啥好解释的,各家认识差不多。
但这个“不”字,有人解释为“不、没有”,表否定之意;
但有人表示不服,认为“不”应当作“大”来解释,与“丕”通假,是个形容词。这两种认识的分歧可就大了。第一种解释很现代,符合多数人的经验;但第二种解释,也有充分的证据做支撑,可以从《辞海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礼记》等工具书或典籍得到印证。我个人,恩,觉得第二种解释更符合逻辑。
“仁”字源远流长,应用广泛,最常见的解释,来自《论语》,“仁者爱人”,就是仁爱仁慈的意思。老子的“仁”,通过学者考证对比,认为与孔子的“仁”含义基本相通。
“刍狗”,是古代因祭祀而用草或秸秆扎成的狗。狗是古代六畜之一,三代之前曾被用于祭祀之用。商周之时,用狗祭祀减少,代之的草狗增多。
按庄子的描述,草狗在用于祭祀前后,所遭受的待遇反差极大,祭祀前刍狗地位尊崇,祭祀后却弃之如敝屣,任人践踏。
根据刍狗用于祭祀时所处的不同阶段,那么,这句话理解起来的意思就大不同。如果这个刍狗指的时祭祀前的刍狗,那么此句话的意思是:天地拥有博大的仁爱之心,把世间万物一律看作祭祀前的刍狗一样,高贵而尊崇;圣人拥有博大的仁爱之心,把其管辖下的百姓包括官员,都看作祭祀前的刍狗一样珍贵。
如果作祭祀后的刍狗理解的话,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截然相反了。
当然,有学者怀疑,庄子记载的刍狗不一定就是老子那个时代的刍狗,毕竟两者差了两百年呢,认为取刍狗祭祀前的地位来理解才合适。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出自于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道德经通篇没有标点符号,断句全靠个人理解,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“正确解释”。只能说是每个人的理解,能得到最广泛认同的或许最接近“正确解释”而已。
结合对《道德经》整篇的理解,你会发现道家思想强调“道法自然”,“仁”是人类道德标准,只对人文社会有意义,在自然法则面前,没有善,也无所谓恶,当然没有“仁”的概念。
“天地不仁”,天地的运行规律,是不为人类道德标准左右的,它毫无立场,待万物平等,不偏不倚。
人们在观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,很难做到真正的“客观”,总是以自身角度出发,去主观感受自然与世界,人在自然力量的面前,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,总认为自然法则是某种超然的绝对意志在操控着一切。于是诞生了各种宗教,去膜拜这种绝对意志,将人类做为贡品献祭给自然,以交换一些希望。
但道家思想是无神论立场,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,只需要遵循自然法则,客观地看待生老病死。“尘归尘,土归土”,从哪里来,回哪里去,不以万物主宰自居,不以神灵之刍狗自卑,与万物平等,融入自然,了然一生。
老子所讲的不仁,此处应作为一视同仁,不做偏袒之意。不应该作为仁爱之讲,并不是说天地不以仁爱普惠万物,而是说,天地无私,不会偏袒万物,刍狗只是一个比喻。
天地,可以理解为大道,大道不会偏袒万物,任其顺着自然的规律所成长。
比如一颗种子,播撒在土地上,那么受日经月华的哺育,就会成长成高壮的大树。但是受地质和阳光的养分不同,成长的茁壮程度也就不同,大道不会偏袒,长高还是长偏完全随着自然的规律而生长。
这也体现了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观点,顺其规律发展,百姓安居乐业,国富民强,汉朝前期之所以强盛,就是无为而治的表现,可惜到了汉武帝时,认为自己强大了,做了一些劳民伤财的事,也是汉朝衰败的开始。
[娱乐综合]编辑:夏天2023-04-16
孝庄皇后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?明末清初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不仅英雄辈出,伴随英雄的红颜也层出不穷,各种风流佳话同样数不胜数。“孝庄下嫁多尔衮”就是当时的传说佳话,至今议论纷纷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洋洋2023-04-16
殡仪馆上班的真实感受,当初一听我姐男朋友是入殓师,我们全家吓坏了,不过他工资过万,他说许多人想去殡仪馆工作,不过在殡仪馆可能会听到遗体“哭泣”或者看见遗体突然动一下。他说的云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小新2023-04-16
韩信是“汉初三杰”中唯一没有善终的,和萧何、张良相比,他也是没有被列入世家,因为在史书记载里他是有污点的,这个污点就是韩信的罪名是谋反,有这个罪名的韩信,只能进入列传。吕后杀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老狼2023-04-16
在娱乐圈中,经常会有谁和谁不和的传闻,也经常会有当事人站出来解释,说一些委婉的话来表示一切都是子虚乌有。而张韶涵和范玮琪这一对,实在是娱乐圈少有的撕破脸,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,直接默认不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老狼2023-04-16
土木堡之变简介,公元15世纪初,蒙古分裂为瓦刺和鞑靼两部分。后来瓦刺打败鞑靼,统一了蒙古各部。势力强大的瓦刺不断地岀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。公元1449年,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。操纵军政大权…… 查看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