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不韦,姜姓,卫国濮阳人;战国末年著名商人、政治家、思想家。
①往来各地之间进行商品倒腾贸易,“往来贩贱卖贵”,积累起千金的家产,成为阳翟的大商人。
②扶植在赵国为质子的秦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,并继位为秦庄襄王,拜吕不韦为相国,封文信侯,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,门下有食客3000人;庄襄王去世后,扶持年幼的太子政即位为王,拜吕不韦为相邦,号称“仲父”,权倾一时。
③集结门人食客主持编纂《吕氏春秋》(《吕览》),有八览、六论、十二纪共20余万言,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,“兼儒墨,合名法”,史称“杂家”。
根据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记载,吕不韦是受到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,被免除相邦职务,离开咸阳权利中心迁居封地河南;随后秦王政命让其举家迁蜀地,饮鸩自尽。
潜夫认为:吕不韦的死是不是秦王政派人所为,太史公那个时期也没确切的证据,我们就更加无从考证,除非有新出土文物佐证。但是吕不韦的死绝对与秦王政有关系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吕不韦是商人出身,深明白高回报就有高风险,投资秦国政治就是一次赌身家,事实证明他押对了;然而后期他为了牢牢抓住到手的权利,已经严重触及到秦王政这位雄主的利益,那么他的落幕也就不远了。
精明的商人与成功的政客有时也会干一些不成熟的、作茧自缚的事情。把嫪毐献给赵姬就是吕不韦用小聪明干的大蠢事,事实证明用下半身想出来的点子到任何时候也不牢靠,最后嫪毐被逼谋反也就牵连到吕不韦。
不知道哪位名人的名言,“世界上两种东西最脏,但男人都喜欢搞。”吕不韦就对这两种东西痴之入迷,最后也就栽在这两样东西上了。秦王政能够平定嫪毐谋反,并将吕不韦成功削去相权;吕不韦就应该明白此刻处境,要做到明哲保身。
然而这位回到封地成功人士并没有能够让秦王政忘记自己的存在;到河南封地屁股没有坐热就接到秦王政的诏书,本以为是邀请自己重回咸阳主政的消息,结果是在迁蜀地的命令。这时吕不韦才明白自己的存在已经不能让秦王政放心了,也就自我了解了。
我们还是从秦王赢政的加冠礼开始讲起,因为吕不韦的自杀,爆发点就是嫪毐事件。秦王赢政举行加冠礼后,嫪毐就发动叛乱,赢政就迅速调兵镇压了叛乱。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,嫪毐被活捉了,在审讯嫪毐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的牵连出吕不韦。有两条,吕不韦都逃不掉,第一,嫪毐是吕不韦的门客,是吕不韦照来的猛男;第二,嫪毐进宫,是吕不韦操作的结果,否则赵姬怎么会知道嫪毐。所以,嫪毐事件,嫪毐要是被杀死了,可能会好一点。结果嫪毐被活捉了,一审讯,嫪毐全招供了,吕不韦很自然就被牵连进去了。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,秦王赢政处理嫪毐这件事,是秦王赢政九年的四月嫪毐叛乱,九月才对嫪毐车裂,灭三族,门客全部流放,但是当时并没有处理吕不韦,而是拖到秦王赢政十年的十月,秦王赢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的职务,让吕不韦回到洛阳的食邑。所以处理吕不韦的时间和处理嫪毐事件相错了13个月,这个时间拖得够长了。其实在秦王赢政处理嫪毐的时候,他已经完全知道吕不韦在中间起什么作用,但是他没有处理。为什么拖这么长时间,赢政在处理嫪毐事件和赵姬时表现得非常果断,手腕非常强硬,为什么对吕不韦这么仁慈,拖了一年多才处理?《史记》的记载有两个原因:一是吕不韦辅佐先王有功,他辅佐子楚当上了国君,这是很大的一个功劳。再一个,有很多人为吕不韦求情。两个原因之下,史书记载:“王不忍致法”,就是赢政不愿意对吕不韦执行刑罚,所以这个事就被放下了。可见赢政在处理嫪毐和吕不韦的时候是有区别的,对吕不韦采取的是冷处理。那么吕不韦为什么会突然中间死掉呢?按说事情处理完了,吕不韦也回到了自己的食邑,嫪毐案算是结了,为什么又会自杀呢?事情是这样的。吕不韦的案子结束以后,史书记载,吕不韦回到洛阳,“岁余,诸侯宾客使者,相望于道,请文信侯”。就是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的来到洛阳,请吕不韦到六国去做官。这件事在当时是个很普遍的现象,秦国的丞相卸任以后,经常被聘到六国去做高官。所以吕不韦下台以后,六国的使者也来请他,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却引起了秦王赢政的担忧。赢政担心,史书记载四个字,“恐其为变”,就是担心吕不韦会暴乱。赢政的担心出于这么两点考虑,一是吕不韦有才,而是吕不韦有声望。所以赢政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,措词很严厉,说你有什么样的功劳,秦国封给你河南10万人作为你的食邑,你和我们秦有什么样的血缘关系,我竟然叫你仲父。从今天开始,你和你的全家都迁到蜀地去。前两句是责难,后一句是迁徙令。所以秦王赢政对吕不韦的处理,首先是免官,第二步是流放。吕不韦看了这封信以后,饮鸩自杀。鸩是一种毒酒,喝毒酒自杀了。那么吕不韦本来看到的是一个迁徙令,这封信不是叫他自杀的,为什么自杀了呢?《史记.吕不韦列传》记载,是吕不韦心里感到恐惧,害怕秦王一步一步地紧逼,他担心。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点,就是吕不韦的自尊,吕不韦尽管是一个商人转型为政治家,但是他也有自尊,你现在逼着我迁徙,那么我不能等到你下令让我死的时候我在死,我首先自裁,这就是吕不韦自杀的明因,写在纸面上的原因。但是我觉得吕不韦的死,绝不仅仅因为这两条,一是担心,二是自尊,吕不韦之死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背景。我觉得要讲清楚这个背景,要从吕不韦的门客讲起。吕不韦手下门客很多,史书记载,有三千人,嫪毐手下的门客是一千人左右。吕不韦养这么多门客,其实是两国原因,一是吕不韦想在门客中间选拔人才。吕不韦的门客确实是人才济济,其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后面要讲的李斯,原来就是吕不韦的门客。第二个原因,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,竟然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多门客,心里很不服气。因为这个时期,战国后期,出现了著名的四公子:魏国的信陵君,楚国的春申君,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。这些人下面都有几千门客,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,如果没有那么多门客,和四公子比起来太掉价,所以吕不韦盛养门客,就是这两个原因。吕不韦手下三千门客,为吕不韦做些什么事儿呢?第一,著书立说。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为吕不韦编著了一个很有名的书叫《吕氏春秋》。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》总结了先秦诸子的精华,吸收了各家的优点,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。《吕氏春秋》修好以后,吕不韦曾经把它挂在咸阳的城门上,说谁能够改动一个字,赏千金。这件事让我们想起来当年商鞅说把木头搬一搬就赏重金。其实吕不韦说的改动一个字赏千金,按照今天的说法这叫炒作,而且是自我炒作。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东西炒,没有网络,没有媒体,就挂在城门上炒。我们都知道,自己写的书,不可能一个字都不能改,书都是能改的,他说你改一个字,我就赏千金,只能说明两点,第一,自信;第二,权势。换一个人,写一本书往那儿一挂,说改一个字,赏千金。人家看是一般人写的,别说改一个字,把书整个拿下来烧了看你怎么办。一是自信,二是权势,所以他敢说谁改一个字,我就赏千金。吕不韦养这么门客,其实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储备人才,所以吕不韦的门客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,也可以说是秦王朝一个巨大的人才库。吕不韦是想为秦国储备人才,但是秦王赢政怎么看待,他会觉得这是在储备人才吗?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秦王赢政的真实看法。吕不韦在秦王赢政十二年自杀,本来他生前是相国,死后应当举行国葬,但是因为他是自杀,不举行国葬,是吕不韦的门客把吕不韦埋了,埋到洛阳的邙山,这个葬法当时叫窃葬。所谓窃葬,就是按照老百姓的那种葬仪把吕不韦安葬了。这件事被赢政知道了,赢政专门下了一个诏书,就是为吕不韦的门客窃葬吕不韦这件事下了一个诏书,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,凡是吕不韦的门客,无论参加吊丧仪式与否,一律流放。如果参加吊桑的门客,有韩赵魏这三国的人,把他们驱逐出境,开始驱逐六国的人了。如果是秦国的人,俸禄在600石以上,不但流放,而且夺爵,把爵位免了,500石以下,只流放,不夺爵。但是所有门客一律流放,你看看秦王赢政对吕不韦三千门客的处理。我们可以看出来,秦王赢政并不领情,并不认为吕不韦的门客是秦国的人才库,反倒对他们采取打击的手段。这说明赢政把吕不韦的门客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一股敌对势力,是威胁自己政权的一股势力,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严厉处罚。我们在《史记.吕不韦列传》上看到的另一种记载,说吕不韦因为六国的使者来请吕不韦,所以赢政担心,实际上,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简单,秦王对吕不韦是怀有深深的戒心的,不但戒备吕不韦其人,而且戒备吕不韦手下的三千门客,这个戒心很深。那么赢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韦呢?只有一个理由,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了。吕不韦在庄襄王时期,作了三年丞相,在秦王赢政时期,作了九年相国,前后做了12年丞相。他这个丞相的权力,来自两个方面,一个来自职务,另一个,吕不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,吕不韦是太后赵姬的前夫,赢政小的时候,他和赵姬还有过一段私密关系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赵姬还会给吕不韦一些特殊授权,所以吕不韦的权力可以说相当之大,这个巨大的权力是赢政非常担心的。除了权力之外,吕不韦还有多项军功。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,非常重视每一个人的军功,吕不韦在掌权期间,继续执行统一中国的既定方针,不断对六国用兵,而且是节节胜利。特别在秦王赢政五年的时候,吕不韦派兵打了个大胜仗,这个胜仗是在魏国打得,他在魏国的地盘上,夺取了几十座城池,建立了一个郡,叫东郡。这个东郡实际上就是现在山东这一带,可以说,东郡的建立让秦国的国界和东方的齐国接壤了。本来和秦国接壤的只有韩国和魏国,东郡建立意义非常重大,让其国感到了秦国直接的威胁。而且东郡的建立把六国南北割断了,六国再想合纵,变得非常困难,所以吕不韦有很多军功。这个军功具有双面性,一是吕不韦的政绩,另一方面又是吕不韦的权力基础。第三,吕不韦在他执政的12年期间,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集团,有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,他是秦国两大政治集团之一。第四,吕不韦在政治上,也有他的失误。我们前面讲吕不韦非常了不得,他从一个商人看中异人,通过运作让异人成为安国君的嫡子,后来又继位,然后又辅佐赢政,吕不韦的所有运作都很成功。但是吕不韦在他的后期犯了错误,主要是这么几点:一是客观上形成了嫪毐集团,嫪毐集团的出现和吕不韦有直接的关系。吕不韦发现了嫪毐,又设计献了嫪毐,嫪毐又得到了太后的高度宠信,赵姬又那么糊涂,不但让嫪毐富贵,而且还给他权力。嫪毐后来专擅秦国的国政,成为和吕不韦对抗的一个大集团,这不都是吕不韦开始的吗?这件事我们说,吕不韦自己脱身是对的,他不能和太后保持私密关系。他给太后找一个男宠,也没有大过错,但是吕不韦得分担责任。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但秦国知道,天下人都知道,《战国策》讲了一个和有名的小故事,说秦国去攻打魏国,魏国就有人向魏国的国君建议,所魏国肯定要打败,打了败仗,一定要割地求和。与其打败了再求和,不如先割地给他。他说秦国现在从一般老百姓到高官,都知道秦国现在是两派,一派是吕不韦,一派是嫪毐。吕不韦这一派是坚决的主战派,嫪毐这一派不急于吞并六国,原因很简单,因为吕不韦是为秦国的利益服务。嫪毐呢,就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人,没有政治头脑,就像攫取更多的权力,所以看起来倒是嫪毐比较温和一些。如果我们主动把土地割让给秦国,肯定帮了嫪毐的忙,那么嫪毐集团就可以战胜吕不韦集团。主动献地,等于是给嫪毐功劳,嫪毐立了功以后,太后也很高兴,这样就可以击败吕不韦集团,也报了魏国屡次受吕不韦之害的仇恨。《战国策》专门记载了这个小故事,告诉我们三点信息: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是对立的;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和睦;吕不韦集团是坚定的主战派。最起码告诉我们这三点。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,吕不韦的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自觉地形成了嫪毐集团,这是第一点。嫪毐一献进去,把吕不韦就拉下水了。你想想,将来赢政继位,是要总揽朝政的,无论吕不韦集团也好,嫪毐集团也好,都不允许存在。嫪毐被杀了,那么吕不韦,赢政也是一定要铲除掉的。吕不韦的第二个错误,就是不自觉地越位。他本来是臣子,超越了君权,这就是越位。这是第二个错误。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,是个极其精明的人,是一个商界精英,也是一个政界精英。但是吕不韦只知道,换句话说,非常精于怎样获得权力,但是吕不韦不懂得需要放弃权力。所有从政的人,都必须记住两句话:有权而不恋权,到位而不越位。吕不韦经过努力获得的权力,叫吕不韦轻易放弃,非常困难。但是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,决定了中国这个社会的发展,到春秋战国时期,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制。国君是最高统治者,君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,在这种制度下,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君权。如果谁执掌的权力长期超过君权,一定会被君王除掉。所以秦王赢政继位以后,吕不韦的做法,应当是及时引退,低调做人,韬光养晦,解散自己的政治集团,让赢政放心。但是吕不韦没有这样做,他回到洛阳食邑的时候,依旧是宾客盈门,六国使者络绎不绝,吕不韦还很得意。他没有想到,六国使者每一个人,都是催命之鬼,来一个人赢政就多一份担心,来得越多,吕不韦就死的越快。不甘寂寞,是人的本性,要一个人从风光无限到杳无声息是非常困难的,所以,吕不韦的第二个错误,是人性造成的。而吕不韦如果到六国去担任官职,赢政能同意吗?吕不韦的才能如果为六国所用,对秦国是极其不利的,秦王只有把他除掉,所以赢政处理吕不韦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,先是迁徙,接下来就是赐死。吕不韦很懂赢政,就干脆死了得了。吕不韦就在他的两大失误之下,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。
[娱乐综合]编辑:小新2023-05-07
已经持续了近1年半的“孟晚舟事件”在北京时间5月28日凌晨2点(当地时间27日)公布了第一个判决结果,他们认为孟晚舟符合“双重犯罪”标准,对她的引渡案将继续审理,这也就是说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嫣然2023-05-07
秦始皇统一六国,书同文,车同轨,功绩彪炳。按理说,这样以为伟大的君王,理应得到后人的赞扬。然而后世之人提起秦始皇的第一反应,却是暴君。后世指责秦始皇为暴君的理由,除了秦法严苛以外,无外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夏天2023-05-07
缅甸女人容易娶吗?中国去缅甸千万不能碰女人?跨国婚姻始终是存在障碍的,语言不通,生活习惯不同,以及世俗的眼光,都是中国男人不敢娶缅甸姑娘的原因。关于中外通婚,大部分人脑中闪过的是俄罗斯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洋洋2023-05-07
俄罗斯美女美在兼具东西方女性的特点,身材性感、五官细腻,越看越美。为何俄罗斯美女会有体味?其实不仅仅是俄罗斯美女,大多数欧洲人种的体味都非常严重。只不过我们东亚人种的体味比较轻,所以对…… 查看全文>>
[娱乐综合]编辑:洋洋2023-05-07
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?也许他是一个勇于尝试勇于探索的人,也许是一个饿的饥不择食的人。正因为有了种种这种的人,才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车轮,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有人倒下,也有人大步前进。美好的东…… 查看全文>>